首页 | 资讯 | 网评 | 民生 | 关注 | 生态 | 文化 | 案例 | 公益 | 透视 | 法治 | 保健 | 反腐 | 聚焦 | 教育 | 人物 | 社会 | 书画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聚焦 > 内容  

10平台承诺不用大数据“杀熟”!只讲承诺不讲惩罚,这种保证可信吗?

发布日期:2021-04-10  查看次数:247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备受诟病,不想被“算计”成为消费者难解之忧。日前,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召开平台“大数据杀熟”专项调研和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唯品会、京东、美团、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10家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在会上签署《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向社会承诺,不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利用数据优势“杀熟”。

  看上去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但似乎网友们并不买账:“我保证以后早睡,可我自己都不信”“只讲承诺不讲惩罚,空头支票谁都会开”“flag倒了可以再立,承诺违反了也可以再许,空口白牙的承诺说再多,都不如一句惩罚来得实在” ……各种质疑的声音,透露出网友对这一纸承诺的不信任感。那么,大数据“杀熟”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强烈的社会反响呢?

  算法变“算计”,大数据杀熟成为常态

  在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中,熟客应该是被优待的对象,“杀生”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尤其是去到陌生的环境,许多店家会根据消费者口音、穿着等进行“宰客”,却往往对老顾客施以小惠,大众已习惯并接纳这一现象。

  而线上消费打破了传统消费的地缘差异,更倾向于先通过低价引流,吸引新客,让新客建立起对品牌、平台的忠诚度,然后再从熟客身上“割韭菜”“薅羊毛”,经营模式从传统的“杀生亲熟”变成了“杀熟亲生”。

  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平台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杀熟”行为,涉及网络购物、交通出行、旅游住宿、订餐外卖、网络游戏等多个生活领域。平台通过获取消费者的诸多数据,包括消费习惯、地址、手机型号,甚至手机上的竞争平台,然后用算法筛选出“有用”的数据,最终差别化地制定价格和推送产品,通常是“熟客”的价格偏高。

  前不久,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打车”的调研,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该结论随即引发网友热议。

  去年年底,一篇质疑美团运用算法停止“杀熟”的文章《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引发热议。美团的一位会员用户肖先生指出,一样的订单,他的配送费定价时常比非会员用户的更高。

  另有消费者向媒体反映,在携程上买同一航班,钻石会员用户显示最低票价900元,而普通会员用户显示最低票价600元。

  在天猫商城购物,同一链接的相同产品,88VIP 会员的价格竟然比普通用户还高。

  通过滴滴出行每天打车上班,相同路线价格从原先的13元涨到21元。而使用不同的手机打车时,价格竟然相差七八块钱。

  在同一歌曲软件听歌,一段时间内重复听一首免费歌曲,过段时间这首歌会变成付费歌曲。同样,长时间通过某一视频软件追剧,会员续费价格会越来越高。诸如此类的案例,比比皆是。

  总的来说,目前大数据“杀熟”的方式主要有:根据用户喜好推送相关服务;长时间关注后价格自动上涨;新用户比老用户优惠多;会员比普通用户价格高;手机配置不同收费不同;默认勾选之前购买过的服务。

  据2019年北京市消协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认为“杀熟”现象很普遍,没有人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存在,近六成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经历。一位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人员表示,“千人千面”已是业内潜规则。

  整改进行时,“举证难”难破解

  不管是传统消费的“杀生”,还是线上消费的“杀熟”,实际上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那都是“看人下菜碟”。调查显示,遭遇大数据“杀熟”后,26.7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25.56%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再去这个商家消费,17.43%的被调查者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11.71%的被调查者选择与商家理论并要求赔偿,10.46%的被调查者选择卸载商家App或删除网址,8.13%的被调查者选择在社交网站或向媒体曝光。

  为了规范线上市场数据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月7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出台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

  去年8月,文旅部发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此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商家存在大数据杀熟等行为,应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近年来,工信部还多次采取专项整治行动,对多批次涉嫌滥用大数据的APP采取通报、企业约谈、下架等各种处罚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隐私安全及其他权益保障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不过,即便有许多法律和条例的保护,但经营者也逐渐变得“狡猾”,不但能够以时间、优惠等为由进行自辩,还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让消费者遇到类似问题后,维权举证往往非常困难。

  学会“防杀”,不做“待宰的羔羊”

  被大数据包围的当下,广大消费者就只能束手就擒,做一只“待宰的羔羊”吗?当然不是。其实,摸清了大数据“杀熟”背后的运行逻辑,大家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杀熟”。

  有网友总结出了一套“防杀”要诀:货要比三家,对比哪家强;平台换着用,账号换着登;两天一清理,三天一卸载;数据要隐身,伪装成陌生。

  1.货比三家

  选择商品或服务时要“货比三家”,与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产品进行对比价格差异,经常留意在同一平台上提供的商品价格变化幅度是否过大等。

  2.模糊对象

  在搜索信息时故意搜索一些不相干的内容,拓展惯性浏览的信息偏好,可以搜索其他关键词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购买意图。

  3.谨慎授权

  对APP的各种申请授权予以甄别的进行开放,尤其是联系人、通话记录以及存储这些比较隐私,却又和大部分消费服务无关的信息,坚持非必要不授权。

  4.卸载删除

  定期删除常用的APP,以此来触发该平台的客户流失预警,这样平台会更加重视你的体验,可以少花掉很多“冤枉钱”。

  善待用户,说到更要做到

  一场大数据“杀熟”,让许多人对大数据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了深刻认识,只可惜这种认识不是正面的。其实,技术并没有好坏之分。信息时代,大数据既可以“向恶”杀熟,也可以“向善”服务,关键在于驾驭技术的人心是优是劣。

  作为平台商家,与其通过败坏好感来赚黑心钱,还不如多在产品提升和用户服务上下功夫。违规侵权可能获取一时之利,但真正能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的,向来都是靠诚意和实力。

  各级监管部门更要重拳出击、重典治乱,让违规企业在处罚中代价惨痛、教训深刻,才能彻底打消其侥幸心理,更好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线上市场一片风清气正。

  最后,今天的一纸承诺,最终会变成“一字千金”还是“一片荒唐”还未可知,但是这些企业能够站出来表达态度和决心,比躲在背后装聋作哑、打死不改的同业者不知强了多少倍,更希望他们能够一言既出、说到做到。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于琳琳 综合自新华社、广州日报、工人日报、法治日报等)

 

相关文章  
上一篇: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之《狱中纪》即将推出
下一篇:从盈利9亿到巨亏超9亿,股价跌停,顺丰到底怎么了?
您的心情  
 
热门·推荐  
年轻干部的贪腐陷阱
年轻干部的贪腐陷阱
北京市东城区纪委监委针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
· 《嗨!中华对角羚》一书与读者见面会
· 乘客酒后跳车受重伤司机被控犯罪 法院
· 新型毒品伪装成饮料 安徽一制毒团伙被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11月1日开启
· 年轻干部的贪腐陷阱
· 艺术家风采---著名实力派画家孙晓凤
点击·排行  
广西社科联原党组书记朱东接受审查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原党组书记达娃扎
脱贫验收 严防材料扶贫之风抬头
郑州检出进口冻猪肉外包装标本呈阳
【歌行体】震惊全国的济南“7·9
从废弃矿坑中"掘金" 莱西让"绿
爱在深秋
砖集二小率先举办科技研学活动
金色之人
【书画】书画名家卢向前书画欣赏
热门·图文  
 
从废弃矿坑中"掘金" 莱西让"
砖集二小率先举办科技研学活动
【书画】书画名家卢向前书画欣赏
西星幼儿园根深叶茂启示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盟合作 | 人员查询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2 www.xsdcm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 张福源 邮箱:xhbkzx@126.com -2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京ICP备17018691号 No part may be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rior permit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