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网评 | 民生 | 关注 | 生态 | 文化 | 案例 | 公益 | 透视 | 法治 | 保健 | 反腐 | 聚焦 | 教育 | 人物 | 社会 | 书画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内容  

【日记体】《钗头凤》与时代陈仁川

发布日期:2023-11-30  查看次数:4787 来源:兰州  作者:陈仁川

 
 
 

    【前言】回顾一个时代出现某种社会现象,总是有其内因的,例如六十年代初,当全民学雷锋、反修等行动成为中国人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时,往往会在视为非此即彼的小事上激烈地发生冲突,上纲上线必然成为首选。话剧《钗头凤》演出恰在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及动员全民“反修”之时,于是发生了对令人伤感的《钗头凤》的激烈批判,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顿时显得是那么不合时宜。当时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送戏上门,演出后引起北京航空学院的强烈反感,校团委将批评信送到中戏,认为《钗头凤》在学生中尤其是毕业班学生中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革命化”的思想工作。与此同时,中戏也因此发生一场论战,最后结论是《钗头凤》妨碍了“革命化”。下面通过那个时期的日记展开了当时的情景,今天回顾,令人深思,陆游与唐婉若知道他们的悲剧竟撞了遥远后世的枪口,是否更为他们自己的遭遇而悲伤!而我们自己又真正获得了几分“革命化”的效果?

1962.2.11 星期一 《雷锋日记》

     公交车上,一个披白纹纱巾的姑娘扭头问男友:“《雷锋日记》看了吗?他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与她同座的、大学生模样的男青年插话:“看看人家的日记全是高尚的内容,我宿舍三个人记一本日记,整天鸡毛蒜皮的无聊事儿。”我一直听他们对话,深深被打动,这种现象应该看作是时代影响的具体化,有怎样的环境就有怎样的人和事。一代人似乎在与过去告别,迎接新的到来。《雷锋日记》成为街谈巷议就是很好的例证。

    难道我自己不该全面地向英雄人物的世界靠近?缩小与他们的距离,就要具备新的眼光和胸怀。

1963.2.12 星期二 再读《雷锋日记》

    《人民文学》1963.2.4 玛拉沁夫的《女蓝六号》,让“六号”与其爱人在是否去内蒙的问题上打了“心理战”,最后,终于在他们理想飞跃的地方,两人因得到共鸣而欢笑了,“那笑是无法形容的!”《安徽文学》1963.1 的《摇篮曲》,从一对夫妻工地生活的侧影——他们只有在建设的轰鸣声里才能入睡的情节,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新婚妻子开始不习惯工地的繁杂,当他们搬家到一个安静处之后,丈夫却日渐消瘦,“心里不踏实”,他知道“他正是从响声中明白了生活的道理”,于是,他们重新搬回闹腾的工地,妻子在一场抢险战斗中,开始习惯身旁的沸腾,而且变得越来越如痴如迷地沉浸在机器的喧闹中,“筛分机的抖动,像战鼓一样惊心动魄”,“水泵的吐吐声,像大提琴上跳出的切分音”,“这醉人的音乐啊,像母亲唱出的摇篮曲”。经过作家巧妙构思,看到了祖国——母亲的形象,她日日夜夜抚育我们成长。再读《雷锋日记》,像这样崭新的形象,在我国是有历史和社会的根源的,时代不断锻造走在前列的英雄,他们就在现实里,在人们身边。

1963.2.13 星期三  反修

    听反修报告,提出以反修带动各项工作,反修、反帝、反反动派是国际“三反”,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年一代。国际上两条路线斗争由来已久,1957年宣言是这一斗争的胜利成果。我们与苏修的根本分歧是不可调和的。他们不要革命、不反帝,说“一个火星就能引起世界大战”。他们把青年引向死胡同,主张人类相爱,吃喝玩乐,“让青年懂得所做的都是为了他自己”,一个少女愿嫁埃及富翁,做第六个姨太太。苏修是既得利益特权阶层,已经和平演变了。反修,又让人情不自禁地联系到《钗头凤》,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艺术作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963.3.27 星期三 提出《钗头凤》的问题

    许多同学提出我班板报《长征》应该讨论《钗头凤》的问题,我在黑板报上写了《一点小建议》。老张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能动我感情就是佳作;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很明显这个戏的情调与当前的革命化气氛格格不入。

1963.3.17 星期日 学雷锋与《钗头凤》

    起了个大早,我们小组全体一起洗厕所、楼道,民族班起来更早,不多久,整个学院到处都行动起来,一派新气象。这回大汪态度激变,桌上胡乱堆放的东西被收拾,不但没有生气,还建议将床下杂物放进学院储藏室。同一个环境,经过打扫焕然一新,大家说“就得学雷锋哇!”

    晚,看表演系演出的话剧《钗头凤》,令人惆怅、让人伤感与今天高昂热烈的革命化氛围格格不入!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附言.1)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忘却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心头。倦游归来,得知唐婉已香消玉殒,自己也至垂暮之年,然而对往事依然怀着深情的眷恋。常在沈园幽径踽踽独行,写下“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欲言又止的模样,激发陆游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支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不久,陆游溘然长逝。

(附言.2)一曲《钗头凤》绝唱起风波

    1992年,我去杭州开会,有机会参观沈园。任何人到那个地方都会感慨万千,而我更有复杂的感受,想起1963年中戏当时在“革命化”的气氛下,围绕表演系《钗头凤》的演出发生一场辩论,结果自然是集中批判那个剧本和演出,我那时也是参与批判的一个。中国很长时间弥漫着泛政治化,对人性、感情、爱情总之一切属于人之为人的东西,一律抹杀、否定和曲解。那个时代尽管过去了,但“错错错、莫莫莫”的结局还是不时发生;今天,回到人性过程之中的“钗头凤”情结,仍然以千差万别的形式到处存在,这就是在沈园人们常常发出心灵之叹的缘故。那首在朦胧的泪雨中泣血写就的爱情诗篇,在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已被来来往往的人们反复吟哦成一曲千古绝唱。             2008.4.5

1963.3.2 星期六 表四下连队展览

    表四办了下连队展览,思想小结、个人日记、照片、与战士互赠品和信件。观者匆匆进匆匆出,只有我一人站了快两个钟头,仔细看所有内容,许多问题发人深思。为什么一个几十人的班,突地变得这样迅速、整齐?过去想些什么?今后怎样坚持?哪些才是属于时代的品质和气息?听表四下连队报告,其中有人说:“平日唱高调为党工作,并不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实践;而战士天天视之为自己的心声。”有的说在连队,日记、信件是公开的,他们看了我们的日记,批评我们:“思想不开阔,有小资产阶级气味。”有的说:“过去我明哲保身,现在感到集体最温暖。”“战士说部队迫切希望你们下来辅导文艺,我决心毕业后为兵服务。”一个女同学说:“战士一心为国家,而我一心为个人争角色。他们随时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我们却听不惯这样的字眼,这就是感情问题!”从部队回来,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懂得了什么?从对比中他们共同感受到时代的需要,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灵魂的丑恶。政治气氛是怎样来的?用新的标准指导行动,必定出现相应的环境气氛。关心集体,关心同志,这在知识分子中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学雷锋与《钗头凤》二者意外地相遇在同一个现实背景下,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冲突”,这是演出前谁也想不到的。

1963.4.3 星期三 《钗头凤》争论

    学院又出现一个《红苑》,代表了《钗头凤》“好得很”的一派,揭开讨论的大幕。我和几位观点一致的同学准备跟进几颗炮弹,站在最早发起对《钗头凤》批评的同班同学张凯一边,认为在现在“革命化”的形势下,演出《钗头凤》非常不合时宜。在《长征》上,我写了《从争论中学习》,讨论《钗头凤》何尝不是对文艺思想和生活态度的一次检验。这也值得思考,为什么在同一个环境,同样的学习,对同一个戏,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孰是孰非谁予评说!

1963.4.7 星期日 辩论波及全院

    接连出刊,几乎全是《钗头凤》,值得注意的是表导演系大多数人对演出持否定态度,而下连队的表四一些人反而唱赞歌,两位男女主演在戏中十分投入,情真意切,对这个戏非常喜爱。一个戏,搅动一个学院,看来平静多是表面的。平时所有人和和气气,一当看法绝然不同,就会以观点区分各自一群人,现在不用动员就有许多人主动写稿!

1963.4.8 星期一 针锋相对

     二班开《钗头凤》讨论会,有几位一口咬定《钗头凤》无懈可击,认为反对者以“共青团员的标准要求陆游、唐蕙仙”,完全针对不同意见者大喊大叫,让人很不习惯。从《长征》开始到全院讨论,《红苑》墙报上让“一万个好”占领,表四有的人甚而说“陆、唐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唐蕙仙身上集中了瑞珏和愫芳的总和,集中了中国妇女的美德”。但说《钗头凤》好得很的观点被众多人嗤之以鼻。

1963.4.10 星期三 讨论继续

    又有《谷雨》、《红叶》、《红苑》等墙报出了不少关于《钗头凤》的文章,估计达十多万言。叫好者如《钗头凤》的辩护律师,只从作品本身寻章断句,而不是看作一种社会现象。

1963.4.24 星期三 《钗头凤》的副作用

    罗院长在报告中传达文化部党组关于支援农业的决议,文艺团体要组织演出队下乡。罗院长说,农民可不要你们的《大雷雨》、《茶花女》、《钗头凤》,这些戏连北京航空学院都反对,好不容易开展了学雷锋运动,结果一场《钗头凤》搞得学生神魂颠倒,他们写信批评中戏。从航院的反映,充分说明《钗头凤》演出的负效果!

1963.4.28 星期日 《钗头凤》讨论文章

    22篇《钗头凤》讨论文章归纳提要达七万多字,其中有许多概念混乱,不知表达何意?这次关于《钗头凤》的讨论,其参与人数之多、涉及文艺与政治、现实、时代等重大问题之多在中戏都是空前的。就我个人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弄清是非,为了毕业后长远从事的文艺工作,所以非常重视所有人的文章、发言,希望从中得到多一些思想收获。

1963.5.6 星期一 北航

    北京航空学院话剧团似乎有意识地到实验话剧院剧场演出了《霓虹灯下的哨兵》,观众反映强烈,大受欢迎;与中戏去他们学院演出《钗头凤》的情况形成明显反差。

    【后记】关于《钗头凤》,后来出现全院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辩论,礼堂坐满师生,结果自然是在反修和学雷锋的革命化现实面前,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让人伤感、不合时宜的作品和演出如《钗头凤》必须批判。这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关于文艺与生活二者关系必然的结论,也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面貌”;今天看来不免让人感慨万分,但那时候的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相关文章  
上一篇:沈阳市扎实开展清风执法打造法治民政新亮点
下一篇:辽宁省政协原副主席孙远良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一案一审开庭
您的心情  
 
热门·推荐  
年轻干部的贪腐陷阱
年轻干部的贪腐陷阱
北京市东城区纪委监委针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
· 《嗨!中华对角羚》一书与读者见面会
· 乘客酒后跳车受重伤司机被控犯罪 法院
· 新型毒品伪装成饮料 安徽一制毒团伙被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11月1日开启
· 年轻干部的贪腐陷阱
· 艺术家风采---著名实力派画家孙晓凤
点击·排行  
广西社科联原党组书记朱东接受审查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原党组书记达娃扎
脱贫验收 严防材料扶贫之风抬头
郑州检出进口冻猪肉外包装标本呈阳
【歌行体】震惊全国的济南“7·9
从废弃矿坑中"掘金" 莱西让"绿
爱在深秋
砖集二小率先举办科技研学活动
金色之人
【书画】书画名家卢向前书画欣赏
热门·图文  
 
从废弃矿坑中"掘金" 莱西让"
砖集二小率先举办科技研学活动
【书画】书画名家卢向前书画欣赏
西星幼儿园根深叶茂启示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盟合作 | 人员查询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2 www.xsdcm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 张福源 邮箱:xhbkzx@126.com -2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京ICP备17018691号 No part may be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rior permit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