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网评 | 民生 | 关注 | 生态 | 文化 | 案例 | 公益 | 透视 | 法治 | 保健 | 反腐 | 聚焦 | 教育 | 人物 | 社会 | 书画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内容  

【随笔】八十年代初与大学同学书

发布日期:2023-11-20  查看次数:3622 来源:兰州  作者:陈仁川

 
 
 

     (前言)1960—1965年我在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工作,直到八十年代初因为出差太原、北京终于见到几位同学,总算了结几分夙愿。人生的朋友应该说开始于学校,离开后不要说依然有聊天的机会,连见一面都难。回忆往往让人失落,希望的种子则始终留在心底。八十年代初,这样的希望终于有了一点结果,同时也就有了难得的分别后相互的通信,其中都有值得珍惜和回味之处。

     1982.12.9 欣

     晚上终于同欣见面!在饭店一楼大厅,注视每个进来的女士,想象她十七年后该是什么样子?我与她在中戏不但同班还是同组,那时是困难时期,避免大集体活动,一切以小组为单位,每次开会、讨论都在我所在的宿舍。1964年昔阳社教,我们又在同一个大队驻队。见了本人,模样并没有刻下多少时光印记,随着谈话倒是感到她变得年轻更显中年女性风度。我们对大学往事都有不堪回首之感,这代人太可怜,正统教育让人固定在一个硬壳里,没有一点轻松、畅快,精神一直压抑;我们还是忍辱负重,应该是国家、社会最稳定的一层人。聊到11点,女服务员竟问我们是何许人?为什么一直在她们这里说话!

1982.12.12 六十年代大学生活题材

    在欣住处,她提出一起写“大学生活长篇小说”,正是我之想,回忆许多有个性的同学,关键是确立主题,而这恰是最困惑自己的问题。六十年代前期的大学生活,至今说不清可以表现什么。我们是建国十七年也就是1949—1965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代,走出校门就参加社教、紧跟着便是“空前动荡的十年”,未曾真正工作已然成为所谓“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牺牲品”和革命的对象。欣谈了她自己许多不幸往事,“深深感到我们一代活得非常累,希望有纯洁的人与人的关系,只能是个幻影,而那种正统教育不就是让我们产生幻影的吗?”

1983.2.4 收玉信

     回复:“这次见到不少同学,使出差变得有意义。印象最深刻是18年后(玉实际上1964年被批判后就提前离开学院)在北京一个工厂与你的见面,不能仅仅用心的颤栗形容,因为我们一代已不是相互怜悯、同情甚而共同表示愤懑,更多应该是思考及深深的悲剧感。个人命运、遭遇并不能看作只是个人的事,居高临下看自己和别人,才有沉重的历史感。的确,第一眼看见你,很难说清当时是什么感情,心酸、寒冷,首先想到一句话是:‘一个普通人的事情竟要以十八年的代价换取一个公正的认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早该埋葬,所感痛心的是,那个年代造成我们的绝对化思维,其恶果使年轻一代看人处事无不容易走极端,要求一个人不能沾一点点‘泥尘’(更遑论‘陷入泥潭’),否则一步不慎必将祸及终生。像过筛子似的,一次次在每个人(幸运儿、钻营者除外)身上筛了一遍又一遍,只为证明你有了‘污秽’,从而队伍又一次被‘纯洁’。今天我们才知道一个人虽然有两条腿,真要挺直腰板——顶天立地地迈开步子是何等艰难。但我相信这应该是‘乐观的悲剧’。你我尽管遭遇不同,本质上是同一代人,我不能忘怀的是你在挣扎中顽强学习日语,以善良、好心和认真踏实的工作赢得工厂同事们的信任。我深信唱罢血水中浸三次的‘磨难曲’,你一定有属于自己迟到的笑容。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摆脱纠缠不清的梦魇吧,当我们再一次见面,理该多一点欢欣,多一些新鲜的生活内容。

     1983.1.8 与靖书

     给靖信:“这次来北京约稿,见到阔别十七年的同学,大家都平静地生活着,所思所想大同小异,带有一代人显而易见的共性。虽然经历十年动荡,生活却并非斑斓十色,我们的节奏与行程犹同早经装配的机器千声一调,个人之间的差异无非是各人对现实感觉多少不同而已。我们这批人作为不大,是性格缺陷抑或环境之过?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我们是否符合要求?回顾自己工作以来,兢兢业业、全心全意扑在事业上,绝不参与是非之争,也从不踏领导之门寻求发展,结果人在家中坐,仍有风浪来。幸好天性乐观,别人看我总以为是一帆风顺。

   “有个问题值得注意,我们无一例外在文革开始时表现出最大的政治热情,现在感到文革之发生,其实与之前十七年愈来愈烈的‘左’有直接关系,好像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983.1.9给萍信

    给萍信:“在大学,除了单纯、向上,也十分幼稚,每日囿于自我批判的环境,严肃地甚至感觉良好地消耗青春。当我第一眼看见玉,心上一阵寒冷,心灵创伤全部刻在她脸上了,让人感到其中的残酷性,随意排斥一个人很容易,这个人回到人的尊严和应有的地位就非常难;而当年那些可敬的、振振有词的老师,他们难道没有责任?大汪说:‘不知为什么老觉得我们这代人可怜可叹,不甘心又无所作为!’这位大个子倒是大彻大悟,凡事一乐。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也就是四零后),血气方刚又显平凡的一代,实质上本应该是中国的脊梁,却属于命运最差的(但比闯上五七年枪口的那一代幸运)一代。

1983.1.20 关于同代人

     欣来信:“......年前,一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同龄人来,谈起大学生活与我们同感,觉得那几年并不愉快,充满了阴郁。我们这代人受同样的教育、毕业后经历、感受、思想大同小异,的确有很多令人思考之处。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同代人,他们到处碰壁的事实,特别是自己一系列使人不得不思考的遭遇,使我产生写出六十年代大学生的愿望,可又觉得找不到该写什么、也就是想不清楚表达什么?既然这批人与今天的现实不协调,他们又是怎么被环境造成的呢?这些人几乎都比他们上代的和下代的大学生克己奉公、更具献身精神;对自己总是采取批判态度到了残酷程度,可近乎清教徒的修炼、用青春韶华换来的究竟是什么?!从小被抑制表现自我的本能——那被当作个人主义批判斥之为大逆不道的七情六欲,结果我们成了今天新一代眼中的不识时务的、不懂享受的可怜虫、应声虫。那么我们现在还要紧紧束缚自己吗?有了十七年的经历,理该对自己一代有理性的、清醒的认识,有可能像凭吊古战场那样冷静,具有哲理地回忆那布满阴影的大学五年。

   “说到男女之间,我们那时男女同学相处时多么的不自然、不正常啊,就那样,老师、学院还唯恐有伤风化,批判了多少人!就像玉,她不过是真正对一位她爱的老师表示了爱、因为表现了更强烈的人的感情最终被当时那个环境所唾弃。想到这些事,不能平静,我作为一个从纯真烂漫的孩提时代起就被不断异化的人,不能不悲叹现在的可怜形象,并且眼前常常有包括你我在内一代人的群像晃动。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可是那几年的做法正好相反,对学生中稍微带点人性色彩的东西极力扼杀,让人成为没有个人思维的驯服工具,而我们那时还为自己的改造沾沾自喜呢,这些无不贯穿于我们的大学生活......

    1983.1.24 正统与革新

     给欣回信:“你思考及深度给我启示,这些年的遭遇在你心灵深处激起波澜,这是真正的成熟,不幸之万幸。关于人、人性、人与环境,曾是自己从高中至大学整个青春期读哲学考虑的问题,以致毕业‘清理思想’时,自我批判说这一切导致我‘日益加剧的小资情调及资产阶级人性论’。

   “我们这一代思想实质是自觉的正统派,与老一辈并无明显区别;可悲的是,我们生活越正统,道路却越来越狭窄。张志新的思想、言行可说是我们的代表,结果很快被遗忘,只有小草记住她!一切观念的革新,只有伴随经济变革及性意识的变化而发生。过去的运动那么多,其实人自身真正属于人性的变化并不多。现在,农村一个‘包’字、一个‘富’字,城市一个‘砸’铁饭碗,人的本性才‘活’起来。为了个人切身利益,思想解放了,意识到路就在脚下,必须奋斗创造新的生活!一个人之所以夹了尾巴,低声下气或攀附权贵、或入党升官,不择手段......不都是为了保住那个‘铁饭碗’?如今经济变革普遍而具体,人们的意识不知不觉地随之而变,我们自己也如此,对此许多人还没有觉察。

    “大学五年与当时社会一样凝固僵化,唯上唯书、两个凡是、阶级斗争、一分为二(红与黑、革命与反革命、左与右,非此即彼绝对化)等等渗透到血液、言行,这种悲剧性的生活道路及由此结构的人与人关系,揭露得越深刻越有价值。如何按照人的本来面目写人的命运,主题就是:‘原来我是人’。最近看了话剧《西去的驼铃声》,问作者:‘现在能不能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写人?’他笑了,‘不好说’。但这局面正随着经济以个体为主体的改革而改变,然而逝去的不应该让人从中反省点什么吗?我们自己那可爱的迂腐、可敬的执著啊,在自己所能理解的那个时代里,充满朝气、正气、生命力、奋发向上,后来不可避免地卷入那场动荡,酿成‘乐观的悲剧’。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们仍然崇信理想、信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成为社会最稳定的一层人。

    “关于‘性’,过去羞于启齿,即使躲躲闪闪地议论,也被视为洪水猛兽;与今日‘无性不开席’、‘无性不开戏’真有隔世之感!一定的环境产生一定的人性,也只能出现在一定的改变环境的努力中。人在一切时候都能不掩饰自我该有多好啊,民主的一个含义,是不是可以看作是真实地自由地表现人自己的本来面貌?

1983.3.22 主观能动精神

     给欣信:“......许多事须随遇而安,涉及个人命运的就要奋力而争,生活虽然费人思索,不少时候还是在于主观发挥的能动精神。时时想念你,希望尽快改变独处的日子,让不幸在新的环境中抚平,现实里可信赖的人还是多的。人的相互适应能力很强,从美学角度说,人总是渴于在外部世界找寻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东西,也总是积极地要在外化中看到个人创造性的足迹。重建家庭,不应单以世俗观念衡量,这首先也是人的社会性本能的追求。我由衷期待你的好消息。

   “我们显然对自己曾处的现状与历史,有愚昧和扭曲的理解。我们抱着五十年代的天真和热情拥抱六十年代,奇怪的是到了八十年代也还是没有完全消失这种天真和热情,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类人?!窗外飘雪了,让人产生纯洁的暇想,美是主观的,心情有了好转时,尽快来信吧!、

   【附言】 现实需要怎样的人

    走出大学十七年矣,不过是将人的本性成型与潜在的都放在社会冲击中,寻找适于生存的归宿而已。现实到底需要怎样的人?哪些人又最活跃于时?想找一点六十年代上叶的快乐往事是这么困难,大学五年几乎没有让人非常愉快、有趣的回忆,有的只是“修道院式的”改造,而改造者——老师们又如何?他们用五十年代的正统教化六十年代,因此看“文革”并不是偶然的,按全部教育与社会影响的结果,青年必然要“响应号召”走向社会,以为这是冲破“束缚”,一种从未有过的精神“被解放”的痛快,一次压抑至深挣脱“镣铐”的自由发泄。                                                                                         2008.12.12                                                                                             1983.12.31“十七年”

    1966年,我们这代人忽然被社会轻视为“十七年最后的牺牲品”、“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殉葬品”,委屈、气愤,后来整整十年不甘做“革命的对象”而坚持“战斗”,这个时期常常思考:我们这一代多少涂上了的悲剧色彩。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建国伊始刚刚上小学然后一直到大学,毕业就是“大革命”前夕的1965年秋,应该完全是党的教育,同时与历次政治运动戚息相关,虽然大多未亲身经历也间接参与和感知那种时代气氛,但有不少人还成为“运动”中的受害者。这代人总的说充满理想、朝气、活力,唯恐落伍被时代抛弃,廉价盲目的乐观自信、空洞泛泛的政治言辞和起伏不定的激情,一切好像都在灿烂的阳光下,渴望友谊、为初恋激动。这是一个很大的悖论,因为实际上我们以为经历着“蓬勃向上”之时,已经沉淀和积累了不可预测的灾难和动荡,这就决定了我们一代人的可悲处境。那么今后的我们又会被塑造成怎样的社会形象?而我们在其间为塑造及改变形象作什么样的努力呢?

【后记】关于八十年代

     1982年在山西见到分别17年的同窗好友欣,回来后,我们通信议论1960—1965年大学生活,然而后来谁都没有去写那段沉重的生活,1966年前的那一代大学生应该是最尴尬的一代。如今,已有同学鲲、魁、龄、宏先于我而去,在那一代人全部向社会“谢幕”后,不知今天还一息尚存的大家对往事都作何种感想?2000年学院五十周年,仅不到一半同学见面,令人感叹的是没有谁谈及那5年朝夕相处的日子!!

     八十年代是个值得关注的年代,中国后来的变化就孕育其间。1980年底,我由干部下放地重新回到省上,1969年底下去时是1个人;12年后回来的却是两代4个人。来不及反思十七年和“动荡十年”,急于做事,没有一丝杂念。八十年代的的确确是中国人奋发图强、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开始,应该说是我们四零后一代脚踏实地干事业的起点!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6部门启动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下一篇:湖北省委第八巡视组原组长王少雄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您的心情  
 
热门·推荐  
年轻干部的贪腐陷阱
年轻干部的贪腐陷阱
北京市东城区纪委监委针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
· 《嗨!中华对角羚》一书与读者见面会
· 乘客酒后跳车受重伤司机被控犯罪 法院
· 新型毒品伪装成饮料 安徽一制毒团伙被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11月1日开启
· 年轻干部的贪腐陷阱
· 艺术家风采---著名实力派画家孙晓凤
点击·排行  
广西社科联原党组书记朱东接受审查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原党组书记达娃扎
脱贫验收 严防材料扶贫之风抬头
郑州检出进口冻猪肉外包装标本呈阳
【歌行体】震惊全国的济南“7·9
从废弃矿坑中"掘金" 莱西让"绿
爱在深秋
砖集二小率先举办科技研学活动
金色之人
【书画】书画名家卢向前书画欣赏
热门·图文  
 
从废弃矿坑中"掘金" 莱西让"
砖集二小率先举办科技研学活动
【书画】书画名家卢向前书画欣赏
西星幼儿园根深叶茂启示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盟合作 | 人员查询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2 www.xsdcm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 张福源 邮箱:xhbkzx@126.com -2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京ICP备17018691号 No part may be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rior permit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