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卢氏林场成立于2019年5月,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现有职工207人(其中在职职工93人,离退休职工114人)。林场森林资源禀赋优越:总经营面积25.27万亩,林业用地25.22万亩,有林地23.76万亩,分布于卢氏县的10个乡镇行政区域之中。森林蓄积量188.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4.6%,场域内有河南省西部屋脊玉皇山主峰玉皇尖(海拔2057.9米)。植物种类众多:境内野生维管束植物达22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野生中草药300多种,素有豫西“中药库”之美誉。动物资源丰富:陆栖野生动物58种、鸟类130余种。山、水、林、石、庙宇等自然、人文景观遍布其中,负氧离子量达85900个/cm3,是真正的天然氧吧,被称为河南“后花园”;下辖玉皇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塔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卢氏县东湾林场国家油松良种基地。

近年来,国有卢氏林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通过建设好、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激活好森林资源等举措,积极推进林场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林场建设,先后荣获“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十大标兵单位”“首批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河南省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全省国土绿化模范先进单位”“伏牛山区森林防火联防先进单位”等荣誉。

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组书记、场长张东阳的正确领导,更是广大职工勤奋工作的结果,卢氏林场人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艰苦、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从事着繁重、枯燥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清贫、寂寞、艰险,默默坚守在偏僻、陡峭、荒凉的山区林区,全力守卫着全省最精华的自然生态资源。起早贪黑培土种树,顶风冒雨育苗修枝,废寝忘食防火治虫,翻山越岭勘探调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不知抡过多少铁锄,一双穿着胶鞋的脚不知量过多少山路,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辛勤汗水、奋斗足迹。下面介绍国有卢氏林场草房管护区主任、三门峡市八届人大代表苏晓江的动人事迹。
苏晓江,男,1975年出生,今年48岁,卢氏县范里镇人,1991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石大山、柏坡、太平、草房管护区从事护林员工作。他身材魁伟,待人热情,工作起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尽职尽责,守护森林安全
护林员的主要任务是修枝抚育、林木管护、伐木监督和森林防火。由于卢氏县地处豫西深山区,森林覆盖率近70%,山高林密,森林管护任务十分艰巨,光苏晓江负责的林地面积就达4000多亩,而且距离场部30多华里,每周都要巡山2至3次,当地山高沟深,加上条件艰苦,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一切全靠步行,所以每次巡山一趟都需要两天左右。每次巡山,苏晓江都需要自己带上干粮,沿着山间小路,走遍自己责任区的每一个角落。饿了,就吃几口干馒头;渴了,就在山涧里找点泉水喝。多年来,他跑遍了林场的沟沟岔岔,所辖林区无任何不良行为发生。
勇挑重担,协助攻克难题
2005年,苏晓江被调往太平管护区工作,继续担任护林员。那时候,中华松梢蚧泛滥,严重危害松林生长,这种害虫专吃松针,严重的时候,松林看起来都不再是绿色,而是变成了红色,这是松树干枯的表现,再不治理,大片的松林即将枯死。2006年,三门峡市林业局联合洛阳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启动了豫西地区中华松梢蚧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课题,太平管护区需要派出一名责任心强、具有钻研精神的职工来配合这项工作,场领导毫不犹豫地指定苏晓江担当此项任务。采取防治方法:1.对疫情发生区的油松、马尾松的枝条、针叶和球果原则上禁止外运;2.对该蚧虫危害的松林适当进行修枝间伐,消除被害木及被害枝条,以降低虫口密度,增强树势;3.六月份用25%敌马油剂超低量喷雾。通过实时监测、精准而高效的防治,终于取得了研究课题重大突破。多年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为苏晓江赢得了诸多荣誉,他多次被市、县林业部门评选为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2017年入选三门峡市优秀高技能人才,2018年10月,苏晓江被任命为国有卢氏林场草房管护区主任。
不计得失,奉献也是享受
苏晓江刚参加工作时,工资很低,2000年以后,月工资也只有300元,直到2015年,工资才涨到3000多元。由于工资低,工作环境艰苦,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很难找到对象。当时林场有几个年轻职工纷纷辞职,另谋出路,他却不为所动,毅然坚持了下来。直到2002年,他才找到对象并结婚。苏晓江不仅工作认真,也是个热心肠,每逢节假日,他都会自告奋勇地要求留在林场值班,让其他同事回家过节,上班32年,他有一大半的节假日都是在林场度过的。即便是结了婚,苏晓江也经常主动要求节假日在林场值班,妻子无奈之下,在孩子3个月的时候便搬到了林场和他一起生活。
苏晓江的妻子没有工作,平时靠在宾馆打工生活,孩子上学后,便直接送到了寄宿制学校,每周接送一次,为了林场的工作,苏晓江有时候十天半月也见不到孩子一面。由于在县城没有房子,结婚后单位在位于县城的办公楼为他解决了两间地下室的房子,其中一间没有窗户,只能堆放杂物和做饭,另一间地下室大概有12平方米,一家3口就挤住在一张床上,直到2016年,苏晓江在卢氏县城贷款买了房子,一家三口才搬出了地下室。
“我是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是林场给了我的今天,我珍惜现在的一切,我热爱这片山林,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我已经把护林工作当成了一生的事业,所以我情愿继续在这里为林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于自己的现状,苏晓江十分知足,他告诉记者:“说奉献有点过了,你看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既有自己热爱的工作,又可以保健养生,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苏晓江是我在范里中心小学任教时的优秀学生,看到学生如此卓越的业绩,作为老师也感到骄傲,教师职业的荣誉感油然而生,真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绿色长卷手中展,满目青山如画屏。苏晓江只是国有卢氏林场优秀职工的一个缩影,风餐露宿终不悔、甘把青春献山林的基层护林员还很多。我坚信,一个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富裕和谐的现代化林场正在党组书记、场长的带领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两山理论”,坚守初心、务实重干、创新发展,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走向未来。

作者简介
赵延龄(右),中共党员,范里二中退休,住范里镇南苏村。喜爱文学,喜欢卢氏文苑,爱读文友作品,古稀之年愿在卢氏文苑温馨大家庭安享晚年。
赵迎春(左),中共党员,供职于国有卢氏林场。 |